中文  |  ENGLISH
校企联手,国内首个人工智能MR研究中心成立

混合现实(MR),这个以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黑科技,有望很快来到我们面前。作为人工智能(AI)领域最新前沿的科技力量,清华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联手企业技术资源和实践应用能力,着手探索MR研究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相关标准化准则,推动MR技术升级和快速落地。4月20日,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向记者透露这样的信息。


当天,“AI/MR生态发展高峰论坛”暨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。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、京东、百度以及在MR领域深度探索的创新企业华捷艾米等众多企业,成为研究中心首批产业合作伙伴。

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杨华中等多位AI/MR领域的专家学者,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等领导见证了中国MR领域探索发展征程中的这一重要时刻。

 

新赛道:MR

 

清华大学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是中国首个国家级MR 技术研究中心。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在会上表示:“清华大学成立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,旨在联合优势企业凝聚共识、优势互补,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落地应用,共同推动MR行业标准化的建立,加快产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的速度,引领全球3D MR商业化热潮。”

与VR和AR不同,MR将通过对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织叠加,融合产生超出人类体验的可视化环境,可应用于各种场景。MR是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国可实现快速落地和赋能的技术,也是下一代通用技术平台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。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理论日趋完善,3D MR技术迎来了快速落地的契机。

早在几年前,Apple、Microsoft、Google等国际巨头公司已经布局了MR技术研究。2017年微软的MR设备HoloLens已经进入中国,2019年预计苹果也将推出MR设备。MR技术的爆点即将到来。

但对国内企业来说,MR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技术,国内在MR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寻找头绪的阶段。目前,国内企业、尤其是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,已经逐步涉足MR的研究和探索,但各家所用的基础理论、核心算法、关键芯片、应用接口等都不尽相同,亟需凝聚共识,建立标准,形成合力,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应用落地的效率。

“标准建立和系统规范是加速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”与会企业和专家学者认为,国外巨头已经在MR领域具备了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,但MR从技术和应用方面,都还处于初级阶段,中国在AI最新应用领域还有机会与世界一流企业并肩起跑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更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,发挥产学研的传统优势,打一场人工智能的技术攻坚战。

据介绍,清华大学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不仅仅是科研机构,更是培养优秀人工智能人才的平台。研究中心聚集了社会各界多方力量,将共同为3D MR的学术研究、产业发展、应用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,助力3D MR 技术升级,加速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。

 

华捷艾米的突破

    

在这次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及高峰论坛上,一家名为华捷艾米的公司备受瞩目。据了解,华捷艾米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创新企业,专注于计算机3D视觉、人机智能交互和3D MR技术,由清华大学牵头孵化,是清华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案例。

华捷艾米公司团队与清华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,其董事长李骊本科、硕士均攻读于清华大学,其研发团队在项目启动伊始就与清华大学、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。

据介绍,华捷艾米通过与清华电子工程系深度协作,双方联合将核心技术产品化,推出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MR芯片,进而拥有了MR技术全套解决方案。

MR芯片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MR产业的核心环节自主可控;全套解决方案的推出标志着MR相关应用马上可以转化实现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拥有了这些技术,中国才有了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的资本。

华捷艾米在MR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是吸引清华大学目光的重要原因。作为人工智能最前沿的落地应用,MR领域的突破是国家人工智能整体研发实力的体现。

据华捷艾米董事长李骊介绍,华捷艾米受益于清华大学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,华捷艾米也将把公司在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的经验,通过“研究中心”转化成为产业合作伙伴的共享资源,同时也期待更多业内企业通过“研究中心”这个平台,实现优势互补,砥砺前行。

 

李骊说,2019年两会期间,“智能+”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。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,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,逐渐与产业融合,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。清华大学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的成立,必将推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踏上一个新的台阶。